欢迎来到云南龙头防火卷帘门窗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服务热线:0871-65529119

云南龙头防火

YUNNAN LONGTOU FIRE DOORS

消防验收规范地下室装完防火卷帘门后的净空高度是多少?
来源: | 作者:hkw6150ef | 发布时间: 2025-08-18 | 1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地下车库防火卷帘门净高度下限不得低于2.2米,此数值基于车辆通行需求、疏散安全要求及规范强制条款,特殊场景如机械式立体车库、充电车位区域需调整;上限虽理论无上限,但受建筑层高、耐火性能衰减等因素制约,与中庭连通且中庭超12米时有特殊要求。安装高度要确保与防火墙/防火隔墙等效,超过6米需配合自动喷水系统。疏散通道中常开式卷帘需有中停功能,手动操作装置有安装高度要求。安装时要控制垂直度偏差、固定点间距等精度,验收需进行净高、中停、密封等功能测试。

一、净高度下限:保障车辆通行与疏散安全

最小净高要求

地下车库防火卷帘门安装后,帘面底部至地面的垂直净高度不得低于2.2米。这一数值基于以下依据:

车辆通行需求:普通小型客车(如轿车、SUV)的车身高度通常在1.5米~2.0米之间,但需预留安全余量(如车辆颠簸、悬挂压缩、顶部行李架等),2.2米可确保绝大多数车辆顺畅通行。

疏散安全要求:火灾时,人员需弯腰或低姿通过卷帘下方逃生,2.2米的高度能避免头部碰撞帘面,同时为消防员携带装备(如空气呼吸器、灭火器)提供足够空间。

规范强制条款:GB50067第5.3.5条明确规定,汽车库内防火卷帘的净高度“不应小于2.2m”,且需与车库设计车型匹配(如大型客车库需相应提高)。

特殊场景调整

机械式立体车库:若车库采用升降横移类设备,卷帘安装高度需根据设备运行轨迹调整,确保设备升降过程中不与帘面干涉,通常需增加0.3米~0.5米余量。

充电车位区域:若卷帘位于电动汽车充电区上方,需考虑充电设备(如充电桩、电缆桥架)的安装高度,避免帘面下降时压迫线路,建议净高不低于2.5米。

二、上限限制:避免影响防火分隔效果

理论无上限,但需兼顾结构与成本,防火卷帘的安装高度理论上可无限延伸(如中庭卷帘可达数十米),但在地下车库中,其上限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:

建筑层高:地下车库层高通常为3.6米~4.5米(含设备层),卷帘高度需留出通风管道、喷淋系统、照明灯具等设备的安装空间,实际可用高度一般不超过3.5米。

耐火性能衰减:卷帘高度越高,帘面受热面积越大,在火灾中易因热膨胀或变形导致密封性下降,因此需通过 加强导轨固定、增加帘面厚度 或 设置水幕冷却 等措施补偿,但会显著增加成本。

规范对中庭卷帘的特殊要求,若地下车库与中庭连通,且中庭高度超过12米,卷帘需满足:

耐火极限≥3.00小时(普通车库卷帘为2.00小时);

配备自动喷水冷却系统,保护帘面在高温下不失效;

帘面分段设计:每段高度不超过6米,便于安装和维护。

三、安装高度与防火分隔的关联要求

与防火墙/防火隔墙的等效性,防火卷帘需替代防火墙或防火隔墙实现防火分隔,其安装高度需确保:

连续性:帘面应沿分隔界面全高度设置,不得留有缝隙或开口(如管道穿墙处需用防火材料封堵);

密封性:帘面与导轨、墙体连接处需采用 防火密封胶 或 膨胀条 填充,防止火灾时烟雾和热气流泄漏。

与自动喷水系统的配合

若卷帘高度超过6米,需在帘面背部设置 水幕喷头 或 闭式喷头,其安装高度需满足:

喷头间距≤2.5米;

喷头至帘面距离≤0.3米;

喷水强度≥1.0L/(s·m),确保帘面在火灾中持续冷却。

四、疏散通道中的特殊高度要求

常开式卷帘的中停功能(二步降),地下车库疏散通道用卷帘通常为 常开式,火灾时需先下降至距地面1.8米处(中停),供人员疏散,再延时下降至底。此时需确保:

中停高度精确性:1.8米为人员弯腰通过的安全高度,安装时需用激光水平仪校准,偏差≤±10mm;

中停时间可调:通常为30秒~60秒,需根据车库人员密度和疏散距离设定,确保所有人员通过后再完全闭合。

手动操作装置的高度

卷帘的手动拉链、按钮盒等操作装置需安装在 疏散通道两侧明显位置,且高度距地 1.3米~1.5米,便于人员(包括儿童)在火灾时快速操作。

五、安装与验收中的高度控制要点

安装精度要求

垂直度偏差:卷帘导轨安装垂直度偏差≤2mm/m,帘面与导轨间隙≤5mm,防止运行卡顿或帘面倾斜;

固定点间距:导轨与墙体连接点间距≤600mm,卷轴支撑点间距≤3m,确保高高度卷帘结构稳定。

功能测试标准

净高验证: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帘面底部至地面距离,确保≥2.2米;

中停测试:模拟火灾报警,检查卷帘能否在1.8米处准确停止,并验证延时下降功能;

密封测试:用烟雾发生器检测帘面与导轨、墙体间缝隙的烟雾泄漏量,需符合GB/T 7633-2008《门和卷帘的耐烟性能试验方法》要求。